來源:中國畜牧獸醫(yī)報
近日,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上海獸醫(yī)研究所動物生物安全共性技術團隊與國內其他單位合作,發(fā)現一種非洲豬瘟病毒新型毒力基因,解析了其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質合成的分子機制。相關研究成果發(fā)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(PNAS)》上。
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豬引起的一種急烈性傳染病,在我國被列為一類動物疫病。非洲豬瘟病毒基因組龐大,至少可編碼150種病毒蛋白,功能未知的蛋白超過50%,這給非洲豬瘟病毒致病機制研究帶來了極大困難。
該研究篩選并鑒定了非洲豬瘟病毒編碼的免疫抑制基因I73R,研究發(fā)現I73R蛋白在病毒感染早期定位于細胞核,發(fā)揮核酸結合特性,通過抑制宿主信使核糖核酸出核,從而廣泛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的合成。體內致病性研究顯示,缺失I73R基因的重組病毒完全喪失對家豬的致病性,表明I73R基因是非洲豬瘟病毒編碼的主要毒力基因之一。該研究揭示了非洲豬瘟病毒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合成的一種新機制,進一步闡明了非洲豬瘟病毒分子致病機制,為非洲豬瘟疫苗及抗病毒藥物的研發(fā)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。
?。▌⒂㈤?李娓) |